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水案板

水案板

《中药大辞典》:水案板

药材名称水案板

拼音Shuǐ àn Bǎn

别名扫尔得木(藏名)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眼子菜科植物浮叶眼子菜全草。8~10月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具红色斑点。茎少分枝。有浮水和沉水两种叶,沉水叶常为叶柄状,线形;浮水叶宽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心形或下延于叶柄,叶柄长于叶片。总花梗租短;穗状花序,圆柱形,具较紧密排列的花,黄绿色;雄蕊4:雌蕊4。小核果。

生境分部生于水塘或水田中。分布东北及西藏等地。

性味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解热,利水,止血,补虚,健脾,治结膜炎。牙痛,水肿,黄疸,痔疮,蛔虫病,干血痨,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水案板

药材名称水案板

拼音Shuǐ àn Bǎn

英文名Herb of Floatingleaf Pondweed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眼子菜科植物浮叶眼子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tamogeton natans L.

采收和储藏:8-10月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浮叶眼子菜,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发达,白色,常具红色斑点,多分枝;茎少分枝,直径1-2mm。叶两型;沉水叶常为叶柄状,条形,长10-20cm,宽2-3mm,很少有发育不全的叶片;浮水叶有长柄,卵状长圆至椭圆形,长4-10cm,宽2-4 cm ,先端争尖或钝圆,基部心形或下延于叶柄,全缘叶脉多条;托叶条状披针形,长约5cm,膜质而多脉。穗状花序于茎端腋生;梗长5-10cm,比茎略粗;穗长3-5cm,有较密生的花;花小,花被片4,绿色。小坚果倒卵形,长3-4cm,宽2.5-3mm,外果皮常为灰黄色,背部有脊,侧脊不明显,先端有短喙。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池沼或浅河。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化学成分干全草含钙(0.43-1.38%)、磷与微量的锰。

性味味微苦;性凉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利水。主目赤肿痛;疮痈肿毒;黄疸;水肿;痔疮出血;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中药大辞典》:酱药材名称酱拼音Jiànɡ出处《别录》来源系用面粉或豆类,经蒸罨发酵,加盐、水制成的糊状物。化学成分酱以大豆或面粉为主要原料,每100克酱的一般化学组成如下:㈠豆瓣酱水分39

  • 小叶枇杷

    《中药大辞典》:小叶枇杷药材名称小叶枇杷拼音Xiǎo Yè Pí Pá别名白香柴(《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黄花杜鹃(《陕甘宁青中草药选》)。出处《防治老年慢

  • 生等[藏药名]

    药材名称生等[藏药名]别名生等膏来源鼠李科生等Rhamnella gilgitica Mansf. et Molch,以木材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凉血,消肿。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黄

  • 白花菜

    《中药大辞典》:白花菜药材名称白花菜拼音Bái Huā Cài别名羊角菜(《纲目》),屡析草(《生草药性备要》)。出处汪颖《食物本草》来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夏季采收。原形

  • 绢毛苣

    药材名称绢毛苣拼音Juàn Máo Jù别名扫工色尔布(藏名)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绢毛苣的全草。7~9月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高4~25厘米

  • 独角芋

    药材名称独角芋拼音Dú Jiǎo Yù别名红半夏、石芋头、红水芋、红芋头、珍珠莫玉散、五彩芋出处《红河中草药》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花叶杯芋的块茎。秋、冬采收。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块茎扁

  • 萆薢

    《中药大辞典》:萆薢药材名称萆薢拼音Bì Xiè别名百枝(《吴普本草》),竹木(《雷公炮炙论》),赤节(《别录》),白菝葜(《日华子本草》),粉萆薢(《本草从新》),金刚、硬饭团(

  • 小三叶耳蕨

    药材名称小三叶耳蕨拼音Xiǎo Sān Yè ěr Jué英文名Hancock's Shield Fern别名蛇舌草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小三

  • 木蜡树叶

    药材名称木蜡树叶拼音Mù Là Shù Yè别名野漆树叶。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木蜡树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xicodendron sylvestris(Sieb.etZucc.)O.Ku

  • 岩白菜素

    药材名称岩白菜素英文名BERGENINUM性状本品为白色疏松的针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遇光或热渐变色。本品在甲醇中溶解,在水或乙醇中微溶。熔点:取本品,在130℃干燥后,依法测定(附录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