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证治类方
见类方准绳条。
见类方准绳条。
①病因。即暑邪。《素问·五运行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②证候。外感暑邪的热证。《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暑热深入,伏热烦渴。”
①又名鬼门。即汗毛孔。汗孔是阳气散泄的门户,故称。《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②经外穴名。见《千金要方》。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③子户穴别名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一指带下五色俱出。二指带下有五种颜色。
【生卒】:十六世纪下半叶【介绍】:明代医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轻时喜读书,后学医,通脉理,注重温补之法。著有《脉诀》一书,已佚。
即平脉。详该条。
为小儿生理特点之一。纯阳,含有小儿生长发育旺盛的意义。《颅囟经》:“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亦谓:“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认为小儿体禀
《疡医大全》卷三十六方。石灰、韭菜各适量。合同捣成饼,候干碾细,每用少许敷患处。治跌打破损出血。
【介绍】:明代针灸医家。字善同,号宏纲。履贯不详。精于针灸,著《广爱书》十卷,后来由弟子刘瑾重新校正,又增进了刘瑾的针灸治疗经验,编成《神应经》一书。
民族医学书。吉格木德编。三章。主要论述汉代匈奴医学开始至二十世纪蒙医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蒙医药学家及蒙医药著作。并对各个时期的蒙医家及著作进行分析和历史的评价。198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证名。指发热壮盛,身如烧灼或手抚病人皮肤有烫手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多见于温邪热盛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