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太乙神针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生于胁下京门、带脉穴之间,初起痛痒彻心如针刺,胁下不能转动。治法同痈疽。
见《云南中草药》。为蓖麻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风疮。古人认为因胎毒而生疮疥,系胎热外达而生。其症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治法参见胎毒疮疡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胖血藤之别名,详该条。
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穿山甲,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即脊中,见该条。
病名。北方俗称热疮,以疱疹为主者为燎疱。详疮条。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卷三。指临产时由于去血太多,以致昏不知人,故名。急以回阳救脱,方用独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