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疟发于足太阴者。《素问·刺疟篇》:“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盖以脾喜乐,病则否,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作劳瘵。详该条。
病名。指经血忽来而月经量甚多。秦景明《女科医宗大成》:“此因阳气乘阴,血热流散,以致经血乍来乍多。而在月前者,治用三黄汤(熟地、黄芩、黄芪、茯苓、当归、蒲黄、人参、甘草)。”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八方。熟地黄八两,石斛膏、线胶各四两,莲子、芡实各三两,麦门冬、茯神、五味子、沙苑子各二两,远志一两。为细末,金樱膏为丸。治肾脏精亏,相火易动难制,致梦遗精浊,烦劳即发
医论著作。3卷。明·张介宾撰。本书是《景岳全书》第一部分,共收医论30余篇,论述辨证、诊法及治则等多方面内容。重点阐发“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以温补为主,对刘完素、朱震亨重用寒凉攻伐的治法,提
《卫生宝鉴》卷十九方。炒神曲、炒麦芽、黄连各半两,肉豆蔻(面裹煨)三两,芦荟二钱半,使君子仁十个。为细末,猪胆汁为丸,黍米大或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心食前米汤送下。治小儿脾疳瘦弱,或泄利无度。
《素问》篇名。本篇论述经脉与络脉的五色变化,而从诊察五色变化,可以了解经络脏腑的病情。
病名。出《增辑验方新编》。即羊毛疔。见该条。
书名。12卷。明·申斗垣撰。刊于1604年。卷1~3总论疮疡的病候、诊法及治则,共72论;卷4~9分论外科的各种病证约200病,每病除简述其证治外,均绘有图形;卷10附入《痘科珍宝》1卷。卷11~12
出《神农本草经》。即槐角,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