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医署

太医署

古代医疗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隋唐臻于完备。以医疗为主,教学次之。唐时,属太常寺。在校师生多达300余人。由太医署令、丞等负责管理。分设医、针、按摩和咒禁等部门,医又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科;学习课程在共同学完《脉诀》、《本草》、《明堂》、《素问》等基础后,即分科学习各自的专业;学制分别为七年、五年、三年;考核分别由博士主持月考,太医署令、丞主持季考,太常丞主持年终总考,视其成绩的优劣,予以升、留、退。教师的职称分别为博士、助教、师、工等。太医署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医学校。宋代改为太医局,仍为医疗与教学兼而有之。金、元、明、清则改为太医院,而且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

猜你喜欢

  • 嗌络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嗌,亦作咽(《甲乙经》)。咽部的脉络。

  • 脉软

    喻脉象的软弱。《灵枢·四时气》:“脉软者,病将下。”

  • 鼠粘子散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生牛蒡子一两半,连翘、防风、荆芥、枳壳、桔梗、蔓荆子、白蒺藜(炒去刺)、当归、蝉蜕、厚朴各一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生姜一片,葱白一茎,水煎,先薰后服。治面上风痒。

  • 高世拭(shì 试)

    【介绍】:清代医家。字士宗,浙江钱塘人。年少时家贫,自学通俗医书,后随张志聪学医。张志聪撰《本草崇源》,未竟而卒,世拭继之,并曾纂集张志聪所注解的《伤寒论集注》。对《内经》加以注解而成《素问直解》(1

  • 洒腿

    自我推拿方法名。屈膝提腿,清·尤乘《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洒腿:足不运则气血不和,行走不能爽快。须将左足立定,右足提起,共七次,左右交换如前。”

  • 缓疽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又名肉色疽。系生于少腹旁腹壁上的无头疽。多因足太阴脾经气滞寒凝而成。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红不热,大如拳、小如桃李,痛引腰腿,数月不溃,寒热食少,肌体尪羸,则属败症

  • 传信方

    书名。见《唐书·艺文志》。2卷。唐·刘禹锡撰于818年。刘氏集个人用于临床确有良效的方剂辑成此书。所收方药大多符合验、便、廉的原则,故在唐、宋方书中颇多引用。自元以后,渐次散佚。1959年,上海科技出

  • 正漏

    病证名。指黑睛漏。《证治准绳·杂病》:“有漏生于风轮,或正中,或略偏,病至此,目亦危矣。”相当于今之角膜漏。

  • 海金沙藤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海金沙草,详该条。

  • 补血荣筋汤

    《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四方。熟地黄六两,鹿茸、菟丝子(酒炒)、肉苁蓉(酒洗,去甲)各四两,煨天麻、五味子(姜汁炒)、怀牛膝(酒炒)、木瓜(姜汁炒)各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