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续名家方选》。即茶子,详该条。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①黄丹四两,诃子(去核)八个,乌贼骨三钱,青盐一两,白蜜一斤。前四味分别为末,将蜜熬数沸去蜡面,下黄丹搅匀,再下余药至紫色取出。次用黄连十两,龙胆草二两,木贼一两,杏仁七十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合谷疽、丫刺毒、擘蟹毒、拍蟹毒、病蟹叉、手叉发、合谷毒、虎口疽、合谷疔、虎口百丫、虎口、手丫刺、丫叉毒、虎丫毒、丫毒、丫指等。由阳明经湿热凝结,毒聚虎口而发。初起忽发黄色
见《妇人良方大全》卷十七。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六涎之一。见于疫病之后,由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气,以致毒涎相积而成。症见便秘尿涩,面色黯赤,浑身发热,昏昏如醉,狂言妄语,不知人事。宜用疏泄之药,取其毒气,荡下其涎。
指脾。《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谓以腹背二者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肝、脾、肾三脏具在于腹,如以三脏分阴阳,则肾为阴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
病证名。即妊娠腹痛。《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妊娠小腹痛者,由胞络宿有冷,而妊娠血不通,冷血相搏,故痛也。”详妊娠腹痛条。
见《药材学》。即蜂毒,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黄芩、黄连、麦门冬、天花粉、茯神、丹参、牛黄、菖蒲、远志。为丸服。治心经蓄热而致的癫证,或时烦躁,眼鼻觉热者。
病证名。指黑睛漏。《证治准绳·杂病》:“有漏生于风轮,或正中,或略偏,病至此,目亦危矣。”相当于今之角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