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多寐

多寐

病证名。同多卧多眠症。《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多寐,心肺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其原有如此者,试言其症状。体重或浮而多寐,湿胜也。宜平胃散防风白术。食方已,即困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称饭醉。宜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麦芽四肢怠惰而多寐,气弱也。宜人参益气汤。长夏懒怠,四肢无力,坐定即寐,肺脾两经之气本弱,复为炎暑所逼也。宜清暑益气汤病后多眠,身犹灼热,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宜沈氏葳蕤汤狐惑症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大病后肠胃空虚,三虫求食,食人五脏,食其喉则为惑,其声哑,上唇必有疮,宜三黄泻心汤。食其肛则为狐,其咽干,下唇必有疮,宜雄黄锐散。此症杀人甚急,当急治也。通用宜黄连犀角汤、治惑桃仁汤风温阳脉浮滑,阴脉濡弱,发热,咽干口苦,微恶寒,闭目欲眠,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也。宜黄芩汤加桂枝石膏,甚则葳蕤汤加减。亦有阴阳俱浮。具如前症。太阳受邪误发汗也,宜麻黄升麻汤去二麻、姜、桂。取汗即愈。热病得汗后,脉沉细身冷喜卧,脉沉细昏沉不省,阳气遏也,急与药令四肢温暖,不尔,有熟睡死者,宜四逆汤伤寒诸般多寐症,各详本条,兹不赘,惟汗下后酣眠者,为正气已复,可勿药也。”参见嗜卧、多卧、多眠、善眠等条。

猜你喜欢

  • 流火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为丹毒发于小腿部。证见红肿发亮,热痛如烧,不溃不烂,多在小腿肚之下。治宜用矿石灰化于缸内,次日水面上结一层如薄冰者取起,以桐油调匀,外敷于患处,每日二、三次;或以马钱子

  • 白花箭

    见《修订增补天宝本草》。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 花斑毛

    见《中药志》。即斑蝥,详该条。

  • 气晕

    病证名。指眩晕由气郁痰逆所致者。《东医宝鉴·外形篇》:“气晕,七情过伤,气郁生涎,痰涎迷塞心窍而眩晕,眉棱骨痛,眼不可开。宜玉液汤、补虚饮。”参见气郁眩晕条。

  • 证候分类

    各种疾病所出现的证候,通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在四诊的基础上,把这些具有规律性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一种方法。如伤寒的六经证候,温病的卫、气、营、血证候,都是属于这种分类方法。

  • 遁尸

    病名。指一种突然发作的危重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遁尸者,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脉之间。若卒有犯触即发动,令心腹胀满刺痛,喘息急,偏攻两胁,上冲心胸,其候,停遁不消者是也。”治用木香散、鹳骨圆等

  • 颠顶骨伤

    病名。指头顶部骨损伤。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证治详见脑骨伤条。

  • 干血

    瘀结凝固之血,即瘀血。《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 猪膏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方。猪膏、生姜汁各二升,青蒿汁、天门冬汁各一升。用微火,银器内熬成膏,每服一匙,不拘时酒汤调下。治肝劳实热,关格牢涩,闭塞不通,毛悴色夭。

  • 否(pǐ 匹)

    同痞。不通①指痞塞的证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积饮否隔。”《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其病否。”“其病留满否塞。”《诸病源候论·瘘候》:“寒热邪气,客于经络,使血气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