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贵州草药》。为大肺筋草之别名,详该条。
针麻术语。针麻过程中迄今存在的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及内脏牵拉反应三个不足方面,简称针麻三关。这些不足方面有碍手术的顺利进行,目前正在研究探讨中。
病证名,见《儒门事亲》。本症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所致。常伴有腹满不进饮食、嗜睡、烦躁、口热等。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用葛根黄连黄芩汤加减。
病证名。即鼻衄。①伤寒阳明热盛时的鼻衄,同时衄后阳明之热随之而解者,称为红汗。《三指禅》卷二:“伤寒鼻衄,名曰红汗。热随血解。不必止血,亦不必再发汗。”②泛指一般鼻衄者。《伤寒家秘的本》:“俗人以血为
病名。即乳蛾发于一侧者。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见乳蛾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又名清心导痰丸。大黄(酒蒸)、黄芩各四两,煅青礞石、犀角、皂角、朱砂各五钱,沉香二钱五分,麝香五分。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六十至七十丸,白水送下。治
病证名。指产后恶血入于肝经,出现手足瘈疭,筋挛抽搐的症候。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肝主筋,产后或加郁怒,致败血入于肝,手足瘈疭,筋挛抽搐,有似中风状者是。丹皮散主之(丹皮、防风)。”
舌红中有微黄滑苔。为外邪入里化热,宜解表清里,或温病由气分转营分,宜透营转气。若舌干燥,则为腑实之象,宜通腑泄热(见《伤寒舌鉴》)。
病名。见《喉牙口舌各科秘旨》(喉舌备要)。《喉科方论》:“此症发在喉内,或左或右,单起一片,形似燕子,亦有白膜黄膜。治法左平肝,右清肺,余与双燕子同。”参见双燕子症条及单喉痹条。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十三丁之一。其状肉色皰起,掐不破,痛痒不显。不治亦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