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日
即咽日气。见该条。
即咽日气。见该条。
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亦名阳汗。详该条。
名词。出《医心方》。即阴道穹窿。
病名。多由时病热毒不清引起。《重楼玉钥续编》:“舌根生痈,红而且肿。”甚至连喉肿痛。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可选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舌痈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即手发背。见该条。
见陈稚泉《妇科心得》。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病名。《喉科方论》:“此症发在牙关牙床肉上,形如三、五肉笋,徐徐发来。针刺不痛,此脏腑内伤。”古人认为该病是不治之症。
①经穴名。代号SJ2。出《灵枢·本输》。《针灸甲乙经》作腋门,《千金要方》作掖门。属手少阳三焦经。荣(水)穴。位于手背侧第四、五指缝间,当指掌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处。布有尺神经的手背支和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
病名。指牙痛之因于风者。参见牙痛条。
病名。清·金德鉴《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风热感于心经,或煎炒热物而生。舌下或左右,或正中,形如圆眼,或如枣核,肿疼不堪,言语不能,舌卷紫硬。”治宜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黄连解
证名。指外感热病斑出发黑之证。由热毒炽盛所致。证属危重。《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