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
【介绍】:元代藏医家。医术高明,求医者多有良效。著有《医药本论》、《四部医典释义新目》等。
病证名。又称晨运、早起眩晕。指眩晕之常发生于清晨者。《证治汇补·眩晕》:“有早起眩晕,须臾自定,日以为常,谓之晨晕,此阳虚也。”也可由痰浊固结所致。详阳虚眩晕、早起眩晕、痰晕条。
病证名。热邪炽盛引起的痉病。清·吴鞠通《解儿难》:“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见于小儿高热引起的惊厥。治宜清热熄风,用羚角钩藤汤。如壮热、大汗而烦渴、脉洪大者,宜清热保津,兼以熄风,用白
针灸著作。7卷。此书虽冠“铜人”之名,实系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99《针经》的全文,析分为卷1~6,另附针灸禁忌1卷。原书系唐代佚名氏撰,书中记载了一些常用要穴的针治经验,并附十二幅腧穴图。
病证名。又名孟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灵枢·经筋》:“手心主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脉阴阳相乘相伏之象。如寸部虽见沉涩而短的阴脉,但有时夹有浮滑而长的阳脉,故称。《难经·二十难》:“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腹中气乍满,心中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癥疝也”。多由饮食寒温不调,气机阻滞所致。症为突然发作性上腹部疼痛,伴有腹胀及气块。宜内服立效散。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大丁草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6卷。清·吴鞠通撰于1798年。作者仿张仲景《伤寒论》体例,汲取明、清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以简要的文字,分篇分条论析温病三焦辨证及治法,并自加小注。卷首为原病篇,引述《内经》有关温病条文并予以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