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呕血

呕血

病证名。出《素问·厥论》。指血因呕吐而出,有多至盈盆倾碗者。常因恼怒、过劳及伤于酒色所致。亦有因暴怒伤肝,气火上逆者,兼见胸胁疼痛,心烦不宁,少寐多梦。甚者可见惊狂骂詈,不辨亲疏。舌质红,脉多弦数。治宜泻肝清胃,用丹栀逍遥散伐肝煎等方。偏火旺者,可先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若肝木侮土,脾胃受伤,致营血失守,其症无胀无火而神疲脉虚者,则宜五阴煎五福饮理阴煎等方。过劳所伤者,兼见遍身疼痛,时或发热,宜用犀角地黄汤加当归肉桂桃仁泥。饮酒过度,积热动血者,宜葛黄丸房劳过度损伤肝肾者,兼见面赤足冷,烦躁口渴。偏真阴亏损者,宜生脉散加减八味丸,或用左归饮小营煎之类。偏气虚阳衰者,宜异功散八味丸,或五福饮、大补元煎之类。呕血量多者,皆可合用花蕊石散。本证可见于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性溃疡、胃炎、胃动脉硬化、某些血液病等多种疾病。参吐血条。

猜你喜欢

  • 透营转气

    又称透热转气。适用于热性病邪初传入营分的治法。热邪初入营分,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心烦不眠、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治法宜于清营解毒之中,配以清气分之药,引邪出气分,从外而解。可用

  • 痞胀

    证名。指胸脘痞满而兼腹胀者。《张氏医通·腹满》:“此得之湿热伤脾阴,不能统血,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当理脾气,祛湿热,兼养血之剂,如枳实、黄连、炮姜、半夏、茯苓、当归、芍药、阿胶、乌梅、砂仁之

  • 朱丹山

    【介绍】:清代医家。字载阳。仙居县(今属浙江)人。精于儿科麻症,撰有《麻症集成》(后由王月波参订),采集各家之说,并主张麻症无需切脉,只需察形观色,随症应变,即可决其顺逆吉凶。

  • 伤寒方论

    书名。①即徐彬撰《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详该条。②宋·李涉撰。书未传。

  • 曲杰·华丹坚参

    【介绍】:清代藏医学家。系藏医北方学派医家,著有《医学通义》一书。

  • 医宗金鉴

    丛书。90卷,15种。是清乾隆年间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吴谦等主编。刊于1742年。全书采辑自《内经》至清代诸家医书,“分门聚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见卷首奏疏)。内容有

  • 锁肛痔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类似肛管肠癌。早期宜手术治疗;晚期可内服中草药配合放射治疗。

  • 间日子母

    间日疟的俗称。见《医略十三篇》卷九。详子母疟条。

  • 五节刺

    古刺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指五种大要的刺法。《黄帝内经太素》名五节刺。详各条。

  • 史子仁

    【介绍】:见史以甲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