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反胃

反胃

病名。又称翻胃胃反。①指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医贯》:“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如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而饮食未消,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则当专用温补,不可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用姜汤或橘皮汤;若气虚寒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橘皮干姜汤之类;若寒痰甚者,宜小半夏汤大半夏汤之类。虚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若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可先化痰湿,和胃气,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之类。或用半夏干姜散吴萸汤、橘皮汤等以祛寒。若病稍久而胃气虚者,则非所宜。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因下不通而致上逆。便秘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可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诸血之属。此症奏效较缓,以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为尤甚。亦有因瘀阻所致者。《张氏医通》卷四:“瘀血在膈,阻滞气道而成者,代抵当丸芥子大,服二钱。”参见翻胃、胃反条。②即噎膈。《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参噎膈条。

猜你喜欢

  • 孙南屏

    【介绍】:见孙橹条。

  • 石疖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即疖,见该条。

  • 不赤而痛

    证名。出《银海精微》卷三。指内、外障眼疾不红赤而疼痛的证候。参见白眼痛及痛如神祟条。

  • 咽闭

    病证名。《赤水玄珠》卷三:“感寒咽闭不能咽。”即喉闭。详该条。

  • 筋缓

    证名。指筋脉弛缓,不能随意运动。多因肝肾虚亏,或肝藏受风,或血热所致。《难经·十二难》:“肾肝内绝,绝则骨痿筋缓。”《证治要诀·诸中门》:“盖肝主筋属木,风易入之,各从其类,肝受风则筋缓不荣。”《杂病

  • 麻后牙疳

    病证名。麻疹后期,牙龈腐烂,以营养状态较差的婴儿为最多见。元·滑伯仁《麻证新书》:“此乃胃中伏毒,上窜阳明部分,宜用犀角地黄汤加火麻仁、滑石,以泄大肠之火,使下移毒势,上清胃火。”外用锡类散或硼砂、冰

  • 余粮丸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方。余粮石(醋煅)一斤,海金沙(醋炒)、豨莶草(酒炒)、益母草(蜜、酒炒)、百草霜(醋炒)、茵陈(酒炒)、乌龙尾(醋、酒炒)、陈皮、白蔻仁、砂仁(姜汁炒)、松萝茶、木香、

  • 前蹻

    属儿头先露的异常分娩之。清·员从云《产科一得》:“临产儿头偏抵阴前也。”参见偏产条。

  • 骨空

    (1)两骨间的空隙部位。《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2)骨髓腔。《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3)关节腔。《素问·骨空论》:“骨空,在

  • 肝火

    指肝气亢盛的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症见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弦数;甚或昏厥、发狂、呕血等。治宜平肝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