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劳疟

劳疟

病名。疟疾的一种。①指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劳疟候》:“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症见寒热不止,或发于昼,或发于夜,食欲减少,肌肤羸瘦,颜色萎黄四肢无力,或疟停稍劳即发,治宜补虚截疟。用小柴胡汤半夏加栝蒌根补中益气汤加鳖甲牛膝首乌小建中汤八味丸人参乌梅散等;或可加灸膏肓四花等穴。②即疟母。《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参见久疟、疟疾条。

猜你喜欢

  • 雨伞草

    见《广东中草药》。为天文草之别名,详该条。

  • 胎前寒泻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孕后脾肾阳虚,或外受风寒;或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肾,以致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运化失职所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脐下作痛,肠鸣即泻,腹胀畏寒肢冷。宜温阳健脾止泻,用四神丸

  • 白通草

    出《药性切用》。为通草之处方名,详该条。

  • 成全郎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其位在大夫之下,官阶从七品,系以原军器库副使改任本官职。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调羹花

    见《中药材手册》。为厚朴花之别名,详该条。

  • 滋养胃阴

    治疗胃阴不足的方法。临床用于饥而少食、脘腹不舒、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胃阴虚证候。常用方如益胃汤。常用药如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药。

  • 妊娠口干

    病证名。见《女科指要》。指孕后脾肾两虚,清阳下陷,以致津液不能上承,口干不渴。治宜健脾生津。方用七味白术散。

  • 泥瘿

    病名。《圣济总录》卷一二五:“石与泥(瘿)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即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参见瘿及有关条。

  • 蝟皮丸

    ①《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刺猬皮(烧存性)、蚺蛇头(烧存性)、魁蛤各一枚,蜈蚣一条半,虫、红娘子、斑蝥(各去头足翅)、蛴螬、蜘蛛、水蛭(糯米炒)各三个,穿山甲三片,龙骨、炒川椒、川大黄、黄连、麝香、

  • 癞蛤蟆

    见《吉林中药手册》。为蟾蜍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