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良方集腋条。
病证名。《素问·痿论》:“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证治准绳·杂病》:“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此热在肌肉,遇夜尤甚。”脾热有虚实之分,详脾实热、脾虚热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三丫苦之别名,详该条。
见《滇南本草》。即远志,详该条。
病名。见梁翰芬《眼科讲义》。即睥肉粘轮。详该条。
书名。12卷。明·陈文治撰。刊于1587年。卷1种子;卷2~3保胎及保产;卷4产后;卷5~10论儿科杂病;卷10~12痘疹。全书共200余篇,对于产科及儿科疾病论述较详。
指沿经络路线出现的一种感觉传导现象。参见经络感传条。
病证名,指小儿头发干枯而不光泽者。《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一卷:“足少阴之经血,外养于发,血气盛则光泽,若虚则血不能养发,故无光泽。”多见于小儿慢性消耗性疾病,亦有因气血不足而致者。发乃血之余,气血不荣于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七。即米疽。见该条。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大红袍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