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伏气

伏气

病名。又称伏气温病。《伤寒论·平脉法》:“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见《注解伤寒论》)伏气之说源出《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如《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关于邪气伏藏的部位,各家说法不一。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宋·成无己认为邪“伏藏于经(脉)中。”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清·王孟英认为:“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伏暑之类便是。

猜你喜欢

  • 清金丹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莱菔子(蒸熟为末)一两,皂角(烧存性)三钱。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治食哮。

  • 养血

    即补血。详该条。

  • 持满

    保持精气的充满。《素问·上古天真论》:“不知持满。”

  • 张令韶

    【介绍】:见张锡驹条。

  • 僻邪

    泛指病邪。僻与邪均属不正之义。故合称。《灵枢·本神》:“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 肘尖向上突出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肘关节后脱臼。详手臂出臼条。

  • 脾虚泻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小儿脾胃虚弱的慢性腹泻。因小儿脾胃嫩弱,乳食所伤,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谷,水谷滞留,而成泄泻。症见食后作泻,腹胀便溏,水谷不化,面黄形瘦,神疲倦怠。治宜健脾

  • 锁肚

    病证名。①指初生儿大便不通。婴儿出生后二、三日不大便,除生理畸形外,大多由于胎热壅结,或胎禀不足,大肠传送无力所致。胎热者宜清肠,用一捻金;胎禀不足者宜益气,先用独参汤,继以蜜煎导法。②脐风三证之一。

  • 蛔动脘痛

    病证名。指因蛔虫积阻或攻窜所致的脘痛。《类证治裁》卷六:“蛔动脘痛,必有休止,安蛔丸。”《张氏医通》卷五:“因蛔作痛,痛有休止,令人吐蛔;蛔动故也。用川椒、乌梅、黄连、槟榔煎服。”参见虫痛条。本证可见

  • 漆渣

    见《中药材手册》。为干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