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奶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始置于政和年间,官阶从六品,系以原军器库使之官职改称者。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即五脏所主。详该条。
病证名。指真气耗散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气散腹胀之症,时胀时退,气怯,言微,目慢神清,静则稍减,动则胀急。”多因劳累太过,中气受伤,或久病缠绵,元气受损,真气散乱所致。治宜补气敛气为主。气怯
舌根灰色,中红,尖黄苔。为肠胃燥热,阴液耗伤之候。症见发热,口渴,谵语,大便秘结。宜急下存阴(见《伤寒舌鉴》)。
古时纺纱织线之针。《灵枢·九针论》:“二曰员针,取法于絮针。”
【介绍】:见余午亭条。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拳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箕门痈。见该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中卷。即涌泉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