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乌药顺气散

乌药顺气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乌药顺气散

药方名称乌药顺气散

处方乌药(二钱)陈皮(二钱)麻黄(去根节.一钱) 白僵蚕(炒.去丝嘴.一钱)川芎(一钱)枳壳(麸炒.一钱)甘草(炙.一钱)桔梗(一钱)白芷(一钱)干姜(炮.半钱)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凡卒手足瘫痪、言语塞涩,先宜多服此药,以疏通气道,然后随证投以风药。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食后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乌药顺气散

药方名称乌药顺气散

处方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二两。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两。干姜(炮)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旋晕。及疗瘫痪,语言蹇涩,筋脉拘挛。又治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臆,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如四时伤寒,憎寒壮热,头痛肢体倦怠,加葱白三寸,同煎并服,出汗见效。如闪挫身体疼痛,温酒调服。遍身瘙痒,抓之成疮、用薄荷三叶煎服。孕妇不可服。常服疏风顺气。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乌药顺气散

药方名称乌药顺气散

处方麻黄(去根、节)陈皮(去瓤)乌药(去木)各60克 白僵蚕(去丝、嘴,炒)川芎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30克干姜(炮)1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疏风顺气。治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目眩晕;瘫痪,语言謇涩,筋脉拘挛;脚气,步履艰难,脚膝软弱;妇人血风,老人冷气,上攻胸膈,两胁刺痛,心腹膨胀,吐泻肠鸣。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00。毫升,温服。如四时伤寒,憎寒壮热,头痛肢体倦怠,加葱白9厘米;如闪挫身体疼痛,温酒调;遍身瘙痒,抓之成疮,用薄荷3叶煎服。

注意孕妇不可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猜你喜欢

  • 琥珀分清泄浊丸

    药方名称琥珀分清泄浊丸别名琥珀分清丸处方琥珀1两,锦纹大黄10两。制法上为细末,用鸡蛋清24个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肝经湿热毒火下注,淋浊管痛,小溲不利,及下疳火盛,肿痛腐烂。用法用量

  • 甘李根散

    药方名称甘李根散处方甘李根2两(锉),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桂心1两,当归1两(锉,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

  • 四味萸连丸

    《医学入门》卷七:四味萸连丸药方名称四味萸连丸处方黄连30克 吴萸3克桃仁24枚陈皮15克半夏45克制法上药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清火化痰,活血祛瘀。治痰火挟瘀。用法用量每服100丸,姜汤

  • 加味仙遗粮散

    药方名称加味仙遗粮散处方冷饭团2斤,荆芥两半,防风两半,五加皮两半,白鲜皮两半,木瓜两半,威灵仙两半,当归(酒洗)1两,生地黄(酒洗)1两,白芍药(炒)1两,川芎1两,白茯苓1两,牛膝1两,杜仲(炒,

  • 糠地糊膏

    药方名称糠地糊膏处方糠焦油5g,地榆粉10g,液化酚1g。功能主治消炎杀菌,止痒剥脱,软化浸润。主亚急性慢性肥厚性皮肤病,神经性皮炎、湿疹等。用法用量用氧化锌糊膏,加到100g,直接涂于皮损处。摘录《

  • 纯阳救苦汤

    药方名称纯阳救苦汤处方生姜1两(切片),大黑豆5钱(炒熟)。功能主治阴症。用法用量用水煮数沸,滤其姜、豆,取汁服之。汗出即愈。摘录《集验良方》卷二

  • 千里健步散

    药方名称千里健步散处方细辛防风白芷草乌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治远行两脚肿痛。用法用量掺在鞋底内,如底干,即以水微湿之,掺药着脚,行走自不吃力,再不作肿。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 加减甘露饮

    《类证治裁》卷六:加减甘露饮药方名称加减甘露饮处方人参、葛根、藿香、白术、茯苓、甘草、泽泻、木香、滑石、寒水石、石膏。功能主治胸胃郁热之口臭。摘录《类证治裁》卷六方出《续本事》卷二,名见《医学纲目》卷

  • 二圣不老丹

    药方名称二圣不老丹处方侧柏叶(酒浸,九蒸、晒)、白松香(煮炼九次)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癞风、麻风,眉发脱落。用法用量每服2钱,蜜汤送下,每日3次。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 白芥子吹鼻散

    药方名称白芥子吹鼻散处方白芥子1两,舶上莎罗1两,芸苔子1两。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牙疼。用法用量每用1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即验。摘录《圣惠》卷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