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寒

中寒

类中风之一。又名寒中。《证治要诀·诸中门》:“中寒之证,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抖,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为寒毒所中。”详见寒中①。②指寒邪直中三阴。《症因脉治》卷一:“其人真阳素虚,阴寒内盛,……一得外寒,则直中三阴,而为中寒之症矣。”症见恶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面如刀刮,口吐冷涎下利,无热,不渴,小便清白等。治宜散寒、温阳为主。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白通汤四逆汤等方。《古今医鉴·中寒》:“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加藿香正气散同服;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吴茱萸;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四逆汤加吴茱萸。”“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甚者倍附子。”③指中焦虚寒。由于阳气不足,脾胃机能衰退而出现腹痛喜按畏寒肢冷、口淡泛恶、食少、便溏等症。

猜你喜欢

  • 曲扎坚措

    【生卒】:1584~1635【介绍】:明代藏医学家,自幼习医。著有《医学论典长寿甘露》。

  • 外腑

    指三焦。详该条。

  • 石疽

    ①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生于颈项、腰胯、腿股间或全身其他部位的核块。因质坚如石,故名。多因寒凝气滞所致。分上、中、下石疽。状如桃李,皮色不变,坚硬如石,渐渐增大,难消难溃,既溃难敛。类似肿瘤

  • ①位于眼的外下方,在颜面部隆起的部分。《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斜络于颧。”②骨名。即颧骨。

  • 大瘿先生

    【介绍】:见程邦贤条。

  • 胡文虎

    【生卒】:1883~1954【介绍】:著名华侨企业家。父胡子钦在缅甸仰光开设永安堂中药行,行医售药,颇有声誉。文虎十岁回国求学,四年后返回仰光,助父经营,并浏览医书,侍诊父侧。1908年其父离故,他与

  • 掘法

    推拿手法名。即擦法。《备急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两手拳反背上,掘脊上下亦三遍(掘揩之也)。”

  • 经来吊阴痛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月经来时,自觉有两条筋从阴部中吊起至两乳,疼痛难忍,身上发热。方用川楝汤(川楝子、大茴香、小茴香、猪苓、泽泻、白术、乌药、槟榔、乳香、延胡索、木香、麻黄、生姜)。临床少见。

  • 青霞医案

    书名。1卷,清·沈登阶撰于1892年。书中多连续治疗的医案,便于读者掌握治疗疾病的全过程,但沈氏论治及分析予后尚有可商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

  • 中风闭证

    中风重危证型之一。见何廉臣选编《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金匮翼·中风统论》:“卒然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壅气塞,此为闭证。闭者宜开。”《类证治裁》:“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为闭证,苏合香丸、三生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