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不能食

不能食

证名。出《素问·评热病论》。指食欲减退,甚则不进饮食。《杂病源流犀烛·伤食不能食源流》:“不能食,脾胃俱虚病也。东垣云,脾胃旺,能食而肥;脾胃虚,不能食而瘦,此之谓也。故治之者必当知不食之故。由于脾胃之虚,急当补益,宜补中益气汤,而不可用诛伐,使元气愈虚,斯为要着;或补之不效,更当兼补其母,使火以生土,土自健运,宜八味丸二神丸;补母不效,更当兼顾其子,使金不窃母之气以自救,致脾胃益虚,则土自能保,宜茯苓人参桔梗甘草。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其有挟郁者,开之,宜育气丸动气者,平之,宜异功散加木香沉香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胃伤恶食,络虚风动浮肿者,和解之,宜人参、檀香泥、新会皮、炒荷叶蒂、炒粳米;心营热入,胃汁全亏,不饥不食,假寐惊跳者,调摄之,宜鲜生地竹叶心、金银花火麻仁麦门冬、生知母;脾胃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无味者,通快之,宜消谷丸腹中虚冷,不能食,食辄不消,羸弱生病者,温暖之,宜苍术丸时病后,胃气未和,知饥不纳者,调养之,宜茯神枣仁川石斛、知母、鲜莲子、鲜省头草,夫然后脾胃益快,自然进食矣。”《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热病后期,胃液受伤不能食而烦渴者,宜清胃养液,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参食减、不食条。

猜你喜欢

  • 伏瘕

    病名。即虑瘕。《儒门事亲》卷八:“小肠遗热于大肠,为伏瘕。”日·丹波元简《素问识》卷四:“简按:《颜氏家训》曰,宓、伏、虑,古来通字。”详虑瘕条。

  • 蛇缠虎带

    病证名。出明·万全《育婴家秘》。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但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病

  • 捻转法

    指针刺时,使针体作左右旋转的一种基本针刺手法。通常以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交替运动,针即呈旋转状。捻转幅度的大小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在180°左右的称小幅度捻转;360°以上的称大幅度捻转

  • 丁信臣

    【介绍】:宋代官吏。任西京(今河南洛阳)左藏库使,撰有《左藏方》,已佚。

  • 刘云樵

    【介绍】:见刘文华条。

  • 小通花

    见《四川中药志》。为小通草之别名,详该条。

  • 人体部位名。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解剖学上所称之骶棘肌分布处。《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张介宾曰:“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又曰夹脊两旁肉也。”

  • 肉痹

    病名。指虽能饮食而四肢活动迟钝、不能收持之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华氏中藏经·论肉痹》:“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

  • 热渴

    病证名。因实热而口渴。《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气血盛者,则脏腑生热,热则脏燥,故令渴。”治宜清热保津。用白虎汤。

  • 桦皮

    出《灵苑方》。即桦木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