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骨
骨名。又名地阁骨。详该条。
骨名。又名地阁骨。详该条。
舌体枯瘦,中色黑无苔。多因伤寒发汗太过,津枯血燥所致,可用炙甘草汤加减滋养阴血(见《伤寒舌鉴》)。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赤瓟,详该条。
即膜原。《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详膜原条。
金代医官职称。系太医院中的一种官职。参见太医院条。
运气术语。见《素问遗篇·本病论》。凡十干所统之运的通称。因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运居于天地之中,气交之分,统司一岁之气,故名。
病名。①泛指由虫毒结聚,络脉瘀塞引起胀满、积块的疾患。《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证治汇补》卷六:“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参见
【生卒】:1860~1939【介绍】: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涤凡。江苏阜宁人。著有《医方经验汇编》,主要论述外感性疾病及疫病证治,附有医案。
病名。见《重刻烂喉痧辑要》。即白面痧之别称。详该条。
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即临产。详该条。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瘭疽。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