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阴疟

三阴疟

病名。指疟疾发于三阴经者。①即三日疟,详见该条。②指疟发在处暑后,冬至前之三日疟。《类证治裁·阴疟》:“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也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日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间三日发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③指疟夜发者。《医宗金鉴·疟疾》:“疟在夜发,名曰三阴疟疾。初热宜用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四物汤方合剂,以杏仁桃仁增损汗之,汗解之后,余同前法。”④指疟作有定时者。《丹溪心法·疟》:“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阴疟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阴疟也;辰戌丑未日者,太阴疟也。”《医贯》卷六:“三阴疟者,惟太阴疟当用理中汤,必加肉桂,若少阴厥阴,非八味地黄不效。”《类证治裁》谓治三阴疟宜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用劫剂。参见疟疾条。

猜你喜欢

  • 阳维脉病

    指阳维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症。《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相持。阳维为病,苦寒热。”《脉经》卷二:“诊得阴维脉浮者,蹔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

  • 精汁

    ①指胆汁。《难经·四十二难》:“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②指血液。《难经·四十二难》:“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通常指第一种说法。

  • 阳汗

    证名。指热汗。《景岳全书·杂证谟》:“阳汗者,热汗也。……阳证自汗或盗汗者,但察其脉证有火,或夜热烦渴,或便热喜冷之类,皆阳盛阴虚也。宜当归六黄汤为第一,保阴煎亦妙。其或阴分虽有微火而不甚者,宜一阴煎

  • 转膝

    练功方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下肢并立,上身前倾,微躬其腰,双手掌分按于两膝,旋转活动膝关节。适用于治疗膝部疾患。

  • 马癫

    病名。①五癫之。《诸病源候论》卷二:“五曰马癫,发作时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体皆然。”②即马癎。癎症发时如马鸣状。《景岳全书》卷三十四:“马癎、牛癎、猪癎、羊癎、鸡癎者,即今人之谓羊癫、猪癫也。此

  • 伤寒兼证析义

    书名。1卷。清·张倬撰。本书所称伤寒兼证,不拘于六经病兼证范畴,包括伤寒兼杂病的多种情况。作者分析了中风、虚劳、内伤、宿食、头风、泻利、胎产等17种兼伤寒的病证,以问答方式,阐述这些伤寒兼证的病因、病

  • ①音义同浮。《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吴崑注:“肌肤浮肿曰胕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重胕肿。”②音义同腐。《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嗜酸而食胕。”《素问·风论

  • 十八喉风

    病证名。见《外科正宗》卷二。古人按喉病见症之不同把喉证归纳为十八种临床类型,称为十八喉风。《喉科秘旨》分喉风为十二证:《喉科指掌》分为十六证;《重楼玉钥》分为三十六种喉风。详见喉风及有关各条。

  • 耳痛

    证名。出《灵枢·厥病篇》。属肝胆二经风热者,耳中干痛而痒。治宜疏风清热。用凉膈散加减。属火毒炽盛者,耳痛较剧,可兼见赤热肿胀。治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用龙胆泻肝汤、犀角地黄汤加减。属风邪挟湿者,疼痛而

  • 寸口脉

    详寸关尺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