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鼾声

鼾声

属生理者,在熟睡后即发出呼吸粗鸣声。即息鼾。详该条。属病理者,多见于慢性肥厚性鼻病,或痰阻心包、神识昏迷的病人,其鼾声如雷。喉病出现鼾声,多见于紧喉风(如软腭麻痹)、喉瘤(血管瘤或增殖腺肥大)等。

猜你喜欢

  • 妊娠外感灰黑舌

    孕妇外感舌见灰黑。胎多难固。若面赤而舌灰黑,急用泻下以救其母,若面赤而舌微黑,仍须兼保胎,若面舌俱黑,则母子俱危(见《伤寒舌鑑》)。

  • 肝泄

    病证名。指怒伤肝经,木克脾土所致的泄泻。《证治汇补·下窍门》:“肝泄者,忿怒所伤,厥而面青,必兼胁满。”《医学入门·泄泻》:“肝虚忿怒所伤,木克脾土,门户不束,厥而面青,当归厚朴汤,或熟料五积散去麻黄

  • 水胀

    ①胀病之一。见《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备急千金要方》:“水胀,胀而四肢面目俱肿。”《金匮翼·胀满统论》:“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即为水胀是也。”治疗初起时宜

  • 表证

    八纲之一。指外邪侵袭肌肤体表所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详见各条。

  • 风惊食三痫

    小儿痫疾的三种证候,简称三痫。《备急千金要方》:“小儿之痫有三,风痫、惊痫、食痫也”。其发病原理,《婴童百问》:“发痫者,小儿之恶病也。幼小血脉不敛,骨气不聚,为风邪所伤,惊怪所触,乳哺失节,停滞经络

  • 颅囟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颅息。见该条。

  • 产育保庆集方

    见产育保庆集条。

  • 四花

    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崔氏别录》,所述取穴法繁复。《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今多从之。主治痨瘵,咳嗽,喘息,虚弱羸瘦等。艾炷灸7~15壮。

  • 刘圣泉

    【介绍】:见刘渊条。

  • 物触

    指小儿心神受到拂逆而致的精神神经症状。《古今医统》:“小儿随其心性,不可触逆;凡有所爱之物,不可强直取之。心神所好,若不遂欲,心气解散,神逐物近,不食不言,神昏如醉,四肢垂軃,状如中恶者,称为物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