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舌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小儿舌上生疮肿大,其形肿大如吹泡者,为邪热风毒上壅所致。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小儿舌上生疮肿大,其形肿大如吹泡者,为邪热风毒上壅所致。
病证名。因手太阴肺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兼痛,厥,掌中热
温病学上与伏气相对而言的病证。指感受病邪后,很快发病者。若内有伏邪,由新感触动而发病,称为新感引动伏邪。新感温病,随感随发,初起有恶风寒表证;伏气初起即有内热证候。
即齿衄。详该条。
五行学说内容之一。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类经》注:“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
病症名。因暴力致使伤筋发生坚硬,失去正常之柔和性。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即伤筋。详该条。
病证名。指经行时,指趾疼痛,经后自消。多因寒凝气滞血瘀,肢端血脉受阻所致。症见指、趾胀痛,肿胀触痛、麻木发冷或兼有少腹、胸胁胀痛,经血色暗有块,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温经。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金癞将愈,余毒难消,蠹存肺脏,致全身皮肤艾白斑驳如癣。相当于结核型麻风晚期。
气功学著作。作者原署旌阳许真君述,实为南宋时道教净明派所编著,因该派奉许逊为祖师,故托许真君之名。全书包括序、学问、服气、海喻、暗铭注、松沙记、道诫、导引势等八篇。导引势中讲述了四季导引法,计十六势。
瘟疫的一种。见《丹溪心法·瘟疫》。即大头瘟、时毒、鸬鹚瘟。《医学正传·瘟疫》:“大头天行病,从颐颔肿热者,又名鸬鹚瘟。东垣有方用羌活、酒炒黄芩、酒蒸大黄加减。”亦可用芩连消毒汤等方。参见大头瘟、鸬鹚瘟
八利之一。实指痢疾。《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滞利,谓便下脓血相杂也。”治疗参见小儿痢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