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宰
【介绍】:
明代医家。字敬甫。祁门县(今安徽祁门)人。生活于十六世纪。业儒,后学医,在当地闻名。撰有《针灸仅存录》一书,未见刊刻。
【介绍】:
明代医家。字敬甫。祁门县(今安徽祁门)人。生活于十六世纪。业儒,后学医,在当地闻名。撰有《针灸仅存录》一书,未见刊刻。
温疫著作。1卷。清李炳撰于嘉庆五年(1800年)。作者对吴又可《温疫论》某些观点持不同意见,强调人的禀赋不同,感邪后有热化、寒化之别。不主张用达原饮治温疫,而立清气饮为治疫之主方。推崇大黄治疫,并倡大
见《安徽中草药》。为千层塔之别名,详该条。
痰证之一。见《泰定养生主论》。即酒痰。详见该条。
出《灵枢·五色》。即拇指。详该条。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明初医家。字仲贤。祖籍原为河南开封,迁居江苏吴县(今苏州)。家世以医闻名,少时学儒,后继承家业,认为“医为儒者之一事”。研读《内经》,为人治病,有请必赴。穷人求治,不仅送药
见《太平圣惠方》。即皂角刺,详该条。
证名。出《灵枢·淫邪发梦》。又名肺气实。指肺经邪气盛实的证候。《诸病源候论·肺病候》:“肺气盛,为气有余,则病喘咳上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是为肺气之实也。”参见肺病、肺实条。
【介绍】:晚清医家。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世医出身,其父包三鏸长于喉证,岩承家业,长于妇科,撰《妇科一百十七症发明》一书(1903年刊行),另有《研究录》一书(又称《包氏研究录》,1912年刊行)。
病证名。《证治汇补·恶寒章》:“伤食恶寒,由饮食过度,宿食内停,或食冷物所致。脉必沉滑,恶心头痛,饱闷咽酸。宜从消导,食化而寒自己。”参见恶寒、伤食条。
证名。又称脾肾泄、肾泄。指真阳不足,肾经虚寒不能闭藏所致的晨泄。《症因脉治·肾虚五更泄泻》:“肾虚泻之症,每至五更,即连次而泻,或当脐作痛,痛连腰背,腹冷膝冷。”脉多细小虚软,或浮大。治宜补肾益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