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骨折

骨折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九。又名折骨折伤伤折折疡。因外力、肌肉拉力或骨病导致。一般有截断、碎断或斜断。伤部可有瘀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轴心叩击痛、异常活动及功能障碍等。如因骨本身患结核、骨髓炎及骨瘤等病变,每遇轻度外力碰撞而发生骨折的称病理性骨折。治宜视伤情采用手法整复或切开复位,夹缚固定。初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服七厘散复元活血汤云南白药等;外敷栀乳散。肿消痛减后宜接骨续筋,服正骨紫金丹、接骨丸、跌打丸等;外贴接骨膏。后期恢复时宜培补肝肾,舒筋通络。内服补肾壮筋汤舒筋活血汤小活络丹等;外用海桐皮汤五加皮汤或损伤洗方外洗,并配合功能锻炼。病理性骨折应同时治疗原发病,参见附骨疽附骨痰及骨瘤条。

猜你喜欢

  • 重可去怯

    用质重镇坠的药物,治疗惊怯及精神紊乱之证。《汤液本草》卷上:“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又如癫狂病可用磁朱丸等。

  • 募原

    即膜原。《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详膜原条。

  • 髀关

    ①经穴名,代号ST31。出《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2寸处取穴(《类经图翼》)。另说“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

  • 气营两燔

    亦称气营同病。燔,焚烧;指火盛,亦即气分和营分邪热炽盛的病证。症见壮热、烦渴、神志昏迷,甚则透发斑疹、舌绛苔黄燥等。治以清气凉营为主。

  • 三部

    ①指脏部、上部、下部三部。《灵枢·百病始生》:“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为三部。”②身体上、中、下三部

  • 鱼尾毒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多由足太阳膀胱经湿热凝结而成。生于项后发际两旁角处,脑后发之旁,属浅表轻症,易成脓,治同外痈。相当于枕后化脓性淋巴结炎。

  • 痘麻定论

    参见痘疹定论条。

  • 金匮玉函经

    书名。8卷。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其内容与《伤寒论》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前6卷论述病证和治法为主;后2卷介绍治疗方剂

  • 顾焉文

    【介绍】:见顾元交条。

  • 热烦

    病证名。小儿表里俱热的证候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脏腑实,气血盛者,表里俱热,则苦烦躁不安,皮骨壮热也。”治宜清解表里。用防风通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