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反卷、口张气直、口如鱼口、颤摇不定、口不复闭等,均属危重证候。
病名。指麻疹温热偏重者。出元·滑伯仁《麻证新书》。麻疹原系一种外感天行、内蕴热毒的疾病,由于病情偏于温热,症见烦渴,壮热;甚或神昏,谵语。疹前期将出未出时,治宜辛凉透发,用银翘散加减;已出疹点红肿甚大
古人对胎前用药提出的禁忌。指不可过于发汗、攻下、利小便,将此列为三禁,以免损伤胃气及胎元。因过汗亡阳伤气,过下亡阴伤血,过利小便损伤津液。临症时应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书名。见《通志·艺文略》。5卷。唐·杨损之撰。杨氏“以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寻检。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补注神农本草》),已佚。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蜡梅花之简称,详该条。
中医眼科外治方法。将制作好的膏、丹、散等眼药,用特制的骨针或玻璃棒蘸药少许,点入眼内或患处。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盖肿于咽之两旁者,为双蛾。”即双乳蛾。详该条。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阳病属外,故针刺循行于四肢体表的经脉(外经)予以治疗。该篇还指出,气满闭塞,咳逆喘息等取用天容,廉泉等穴即属本法,并谓其“病恶埃
俞,腧穴,窍,穴窍。泛指孔穴。《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意指冬天气在骨髓,针刺时针尖应深达筋骨的组织间隙。
足的别称。见《灵枢·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