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食厥

食厥

厥证之一。指暴饮暴食所致昏厥的病证。《赤水玄珠·厥证门》:“有人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恼怒,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者,此食厥也。盖食滞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故生此症。若误作中风而用祛风散气之剂,则胃气重伤,死可立待。宜煎姜盐汤探吐其食,后以平胃散茯苓白术麦芽半夏之类调理;若有风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气散解之;气滞不行者,以八味顺气散调之。”《明医杂着·风门》:“食厥者,过于饮食,胃气不能运行,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参见厥证、酒厥等条。

猜你喜欢

  • 抗老防衰丹

    施今墨经验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黄芪、枸杞子、葡萄干、紫河车、茯苓、丹参、何首乌、桑椹。丸剂,每服6克(60粒),一日二次。功能补固精气,通调脉络,抗老防衰。治脏腑功能减退、精神气血损耗所致的早衰

  • 菌灵芝

    见《安徽中草药》。为灵芝草之别名,详该条。

  • 白喉证治通考

    见医药丛书条。

  • 芸薹散

    ①《世医得效方》卷十四方。芸薹子、生地黄各等分。为细末,加生姜七片、童便少许,水酒煎服。治产后血气冲心,不省人事。②《证治准绳·女科》卷五引《产乳》方。芸薹子(隔纸炒)、当归、桂心、赤芍药各等分。为细

  • 足阳明

    十二经脉之一。出《灵枢·经水》。即足阳明胃经,见该条。

  • 颧疔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颧骨疔、赤面疔。多因胃经积火成毒而生。不论左右,初如粟米色黄,次如赤豆,顶凹坚硬,按似疔头,麻痒疼痛。刃宜蟾酥丸,次服黄连消毒饮。外治法同疔疮。

  • 山茄花

    出《扁鹊心书》。为洋金花之别名,详该条。

  • 新定吴茱萸汤

    《金匮翼》卷六方。人参一钱,炮吴茱萸三分,黄连六分,茯苓二钱,半夏一钱半,木瓜七分。加生姜,水煎服。治胃脘痛不能食,食则呕,其脉弦者。

  • 血盆骨

    锁子骨的别名。详拄骨条。

  • 鸡爪三七

    见《广西中草药》。为伽蓝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