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明代医家。自称浮碧山人。禹航(今浙江余杭县)人。著有《太初脉辨》、《血证全集》。在医学理论上,尊崇《内经》等。
见《四川中药志》。为荔枝核之别名,详该条。
五臭之一,臊为木臭,入通于肝,故为肝之臭。《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类木,……其臭臊。”临床上病人的排泄物如小便、白带、汗液等出现腥臭,常是肝经湿热下注的征象。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东医宝鉴》作外丘。即伏兔,见该条。
出《五十二病方》。即漏之古称。详漏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指漏下之血色赤,淋沥不断。参见经漏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章成之条。
吃一顿饭的时间。《素问·缪刺论》:“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为风火眼之俗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