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①治法,出《素问遗篇·刺法论》。凡气血上逆,阳气过亢、虚火上炎所致的证候,可采用降法。如和胃降逆、滋阴降火、平肝潜阳等均属本法范围。②药物的沉降作用。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①治法,出《素问遗篇·刺法论》。凡气血上逆,阳气过亢、虚火上炎所致的证候,可采用降法。如和胃降逆、滋阴降火、平肝潜阳等均属本法范围。②药物的沉降作用。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
鬲,通隔。即噎膈。出《素问·大奇论》。详噎膈条。
出清·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即阴挺。详该条。
①《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方。羊肾一具,桂心一两,人参、泽泻、甘草、五味子、防风、川芎、黄芪、地骨皮、当归各二两,茯苓、玄参、芍药、生姜各四两,磁石五两。为粗末,先煮羊肾,去肾入诸药,再煎,分三次服。治
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大、小便不通之症。癃,小便不利;闷,通“秘”,大便秘结不通。《内经吴注》卷二十:小便不通为癃,大便不通为闷。”详癃闭、便秘、关格各条。
即汗法与下法并用。是对既有表症,又有里实的治法。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苔黄白,脉浮滑数等,用凉膈散以解表清里。
辨证论治术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指标病与本病并见时,在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下,先治其续发病(标),后治其先发病(本)。王冰注:“标而本之,谓先发轻微缓者,后发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标,后治
黄苔有黑色斑点。主里热实证,多为胃肠实热,宜用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介绍】:明代医家。字叔卿。关中(陕西)人。曾据王肯堂《证治准绳》中女科部分,编成《济阴纲目》,门分类别,有纲有目,流传较广。武氏另有《济阳纲目》一书刊行。
经穴名。代号BL20。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部为外侧支;
书名。北京市中医医院编。前有概述、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脏腑经脉辨证,并介绍中医诊治中的审证求因,论述简要。治疗部分,重点介绍治法总则和常用治疗方法,末附方剂索引。1962年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