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缩

阴缩

证名。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前阴内缩,包括男子阴茎阴囊睾丸上缩,及妇人阴户急,痛引入腹。多由足厥阴经受病而致。寒症居多。《张氏医通·前阴诸疾》:“阴缩,谓前阴受寒入腹内也。”也有属热症者。因寒入厥阴所致者,宜温散厥阴寒邪,用吴萸内消散当归四逆汤等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谓足厥阴之筋伤于寒则阴缩也,宜吴茱萸内消散。因少阴直中,或大吐大泻而阳气外脱,宜回阳固脱,用大固阳汤四逆汤加人参肉桂。因阳明热邪陷入厥阴所致,症见腹满便秘烦热口渴、脉实有力。宜急下存阴,用承气汤类。因肝胆有热者,囊胀茎缩腹痛目赤唇燥,脉弦紧。治宜清泄肝胆。用左金丸温胆汤等方。妇人阴户急,痛引入腹者,治宜疏泄,用加味逍遥散等方。参见囊缩、茎缩条。

猜你喜欢

  • 四十三号鼎象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蒲黄饮,见该条。

  • 连珠风

    病名。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即连珠喉风。详该条。

  • 轻解散

    《外科真诠》方。防风、天花粉各五分,麦门冬、生地黄、白芍药各三钱,桑白皮二钱,黄芩一钱,柴胡八分。水煎服。治手阳明经风热而致的天火丹,症见两臂或一臂赤肿少黄色。

  • 白射干

    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即白花射干,详该条。

  • 病膈

    见《寓意草》。即恶阻。详该条。

  • 二蹻

    ①指阴蹻、阳蹻两脉的联称。②指阴蹻,阳蹻两脉起始部的穴位,即照海、申脉。参见二陵条。

  • 幼科入门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 唐衡铨

    【介绍】:见唐秉钧条。

  • 专精

    专,纯净;精,精华。如心为五脏六腑之主,故“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素问·解精微论》)。又如司岁之年,收备的药物气全力厚,是因为能得天地纯净之精气,故曰:“先岁物……天地之专精也。”(《素问·至真

  • 疰夏

    病名。又名注夏。①指有明显夏令季节发病的一种病证。见《丹溪心法》卷一。《时病论》:“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治宜益气阴,消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