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出之阳

阴出之阳

阴分之邪,出于阳分。指深伏内脏的病邪,损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精神的变化。《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张志聪注:“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

猜你喜欢

  • 吴亦鼎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砚丞。安徽歙县人。撰《麻疹备要方论》一书,另汇集前人灸法,编成《神灸经纶》一书。

  • 独脚丝茅

    见《江西中药》。为仙茅之别名,详该条。

  • 小青鱼胆

    见《云南中草药》。为小龙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 杨仲理

    【介绍】:见杨文修条。

  • 暴泻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称暴泄。详该条。

  • 目不能远视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即能近怯远症,详该条。

  • 坤地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八卦配自然界之物质现象命名者。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即地廓。详该条。

  • 二〇四胃药

    即安胃片,见该条。

  • 瞎蠓

    见《中药志》。为虻虫之别名,详该条。

  • 龙蜜瓜

    见《滇南本草》。为瓠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