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虚失血

阳虚失血

病证名。《金匮翼·诸血统论》:“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鲜。法当温中,便血自归经络。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医略六书》谓“肾中阳虚,下寒上热,八味丸以引火归元。”如阳虚大吐血成升斗者,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随用独参汤以补之,继用四君、八珍等调之(见《医学心悟》)。参见吐血、内伤吐血条。

猜你喜欢

  • 五果

    指枣、李、杏、栗、桃等五种果实。《素问·脏气法时论》:“五果为助。”

  • 本经疏证

    药物学著作。12卷。附《本经续疏》6卷,《本经序疏要》8卷。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本书以分析《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

  • 医略

    综合性医书。4卷。清·钱一桂撰于1818年。本书纂述《内经》、《难经》及历代诸家医书,以“改古今之同异,辨议论之经验,分诊治之优劣”(见凡例)。卷1脉法、治则及杂论;卷2内科、妇科主要疾病诊治,重点阐

  • 筋退

    指甲的别名。见《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 伏暑晚发

    病名。指伏暑之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重订广温热论·湿火之症治》:“至于秋暑,由夏令吸收之暑气,与湿气蕴伏膜原,至秋后而发者是也。……发于处暑以后者,名曰伏暑,病尚易治;发于霜降后立冬前者,名曰伏暑晚发

  • 蔺道人

    【介绍】:唐代骨伤科医家,僧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所掌握的正骨技术和指导处理脱臼和骨折的见解很符合科学。强调运用麻醉、牵引(拔伸)、复位(收入骨或捺正)、固定(夹缚)、活动等十三个步骤。撰有《仙

  • 人参鹿茸丸

    《圣济总录纂要》卷九方。人参、黄芪(蜜炙)、杜仲(盐酒炒)、山茱萸各三分,鹿茸、天花粉、炙桑螵蛸各一两,炙鸡内金四枚,菟丝子(酒煮)一两半。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大枣煎汤送下,日

  • 柞子

    见《本草纲目》。为橡实之别名,详该条。

  • 胡廷光

    【介绍】:清伤科学家。字晴川,号耀山。浙江萧山人。三世祖传伤科。承家学,亦以伤科专长。因接骨上髎在医籍均为零星记述,乃广为搜辑,以《医宗金鉴·正骨要旨》为经,诸子百家说为纬,参以祖传经验以及家藏《陈氏

  • 荫胎

    病名。《济阴要略》:“按荫胎者,由于妊母体质素怯,胎失其养,荫而不长。”即胎萎不长。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