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痧

阳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暖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阳痧,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宜荆芥汤。②指热毒郁结之痧。《痧症度针》卷上:“阳痧,即热毒郁结之痧,多因冒暑耕耘,趋炎奔走,或怒劳郁勃,或醉饱迎凉,皆能成痧。发则头痛眩运恶心、腹痛、面赤、目红,甚则护心噤口,汗出如油。治之不速,不半日而死。凡见此等热痧,其四肢必温暖,脉必暴数,或沉伏。与阴痧不同,切不可饮热粥、热汤,尤最忌姜汤、烧酒之类,反致不救。法当先刮后放,并鼻卧龙丹,调服痧药,以开闭塞,而通结滞,或令饮冷水,亦可解毒回生。”参见条。

猜你喜欢

  • 观身集

    丛书名。清·叶志诜编集。刊于1850年。全集收辑有关生理解剖著作四种。包括陈会《全体百穴歌》;沈绂《十二经脉络》,专述十二经脉起止部位及循行部位;沈金鳌《脉象统类》,以浮、沉、迟、数、滑、涩为纲,阐明

  • 虫蜡

    见《本草求真》。即虫白蜡,详该条。

  • 头胀

    证名。指头部胀重不适的感觉。可因外感或内伤引起。外感多因湿热蒸郁所致。《伤寒绪论·头胀》:“头胀者,气虚火炎也。冬温、风温、温病、热病、时行、中暍、中暑,多有头重胀痛,皆是湿热火气内燔,慎不可用发散药

  • 伤寒活人指掌提纲

    见医要集览条。

  • 三物白散

    即白散,见该条。

  • 齿龋注

    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即齿龋。详该条。

  • 鼻痔

    病名。《外科正宗》卷四:“鼻痔者,由肺气不清,风湿郁滞而成。鼻内息肉,结如榴子,渐大下垂,闭塞孔窍,使气不得宣通。内服辛荑清肺饮,外以硇砂散逐日点之,渐化为水乃愈。”详鼻息肉及取鼻痔秘法条。

  • 倒仆蹴损

    病证名。指因跌扑而致的伤筋、损骨。《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五:“或因乘车马,或登陟危险,误多倒扑,轻则蹉跌,筋脉蹴损,不能伸屈,甚者乃至踒折筋骨,治宜速以养血脉续筋骨之剂服之。”参见跌打损伤条。

  • 温阳

    温法之一。温通阳气的治法。如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等。详各条。

  • 啼哭声

    听声知病之一。见《证治准绳·幼科》。但哭无声只是惊,多啼不哭痛分明。声轻颤嘎风痫病,速缓声频吐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