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因阴虚阳气上逆所致。《证治汇补·胸膈门》:“诸阳气浮,无所依从,呕咳上气,此阴虚成呕。”治宜滋阴降气。可用六味地黄汤加石斛、沉香等。大便不通者,宜兼通秘结。
产儿的门户,即妇女阴道外口。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下痢名曰子痢。”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
①见《广东中药》。为小飞扬草之别名。②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委陵菜之别名。③见《江西民间草药》。为铁苋之别名。各详该条。
见清·汪连仕《采药书》。为挂金灯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上。即脑疽之未老先白头者。见脑疽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温法之一。温通阳气的治法。如回阳救逆、温中祛寒等。详各条。
指用注射药物,主要为普鲁卡因等局部麻醉剂的水针疗法。见水针疗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