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重舌

重舌

病证名。出《灵枢·终始》。又名子舌子舌胀、舌。《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心脾有热,热气随脉冲于舌本血脉胀起变生,如舌之状。在于舌本之下,谓之重舌。”即舌系带两旁的舌下腺肥大,俨如双重舌头,但较正常短小。小儿初生六七日后可以见到,一般不属病态。如果局部红肿,妨碍吮乳,或痛而啼哭,甚至溃烂,多属心脾积热上熏所致。局部红肿者,宜用消毒针,刺破放血,外用蒲黄末敷,或用黄柏黄连液点之;局部溃烂者,用锡类散外吹。内服清心泻脾之剂,如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猜你喜欢

  • 节菖蒲

    见《中药材手册》。为九节菖蒲之简称,详该条。

  • 表实里虚证

    证名。指表实里虚症状同时存在。多由正气素虚,又感外邪,或外感表证,误用攻下正气受损所致。详见表实证、里虚证条。

  • 土黄

    病证名。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治土黄身体冷,面色青,宜灸太冲及百会后心发际百壮。若面目及十指俱青,不治也。”参见黄疸有关条。

  • 经如虾蟆子

    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肉胞、经来下血胞。《妇科易知》:“经水过期,其人腹大如鼓,月经来时血中夹物如虾蟆子,并见昏迷不知人事者。宜气血双补法。方用十全大补汤。”相当于葡萄胎,可中西医结合治疗。参经闭腹大如鼓

  • 疮疡辨阴证

    见《外科正宗》卷一。指辨识疮疡之属阴证者。如疮疡起病较缓,疮形平塌散漫,不疼或隐痛,或抽疼,皮色不变,或紫暗或沉黑,不热或微热;难消、难溃、难敛;病程长,溃则脓水清稀,脉沉细而无力,为疮疡阴证。常伴全

  • 风中藏

    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详该条。

  • 山雁皮

    见《广州常见经济植物》。为了哥王之别名,详该条。

  • 白睛青蓝

    眼科病证。又名目珠俱青、白珠俱青、目青。《证治准绳·杂病》:“乃目之白珠变青兰色也。”常出现于火疳症之后期,白睛病变处红肿消退,遗留紫兰色或青灰色斑。参见火疳条。

  • 水火相济

    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与火的生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互相协调,维持生理的动态平衡,称相济;互相失调称不济。参见水火不济、心肾不交、水亏火旺各条。

  • 阳脉之海

    指督脉。在十二经脉中,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有统率阳经和调节一身阳气的作用,因称阳脉之海。《十四经发挥》:“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腧,……属阳脉之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