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经穴。杨上善曰:“经俞者,谓经之穴也。”②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病证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十三。又称伤风腰痛。因风邪伤于肾经所致的腰痛如掣,或左或右,痛无定处,或连肩背,或牵引两足,或见寒热,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活血。可用独活寄生汤、五积散、小续命汤等方。风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三。多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胃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初起面目浮肿或发红,痒如虫行。风甚者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湿甚者破流脂水,瘙痒难忍。治疗:风甚者宜凉血消风,服消风散(《医宗
指闭目不欲开。《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即耳垢。
恶寒证之一种。《证治汇补·恶寒章》:“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芪之力。”参见恶寒、内伤恶寒条。
古代的六个音律。①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②由于六阴律与六阳律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所以用六律来比拟十
病证名。指气滞郁结所致的腹痛。亦称气滞腹痛。《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气食相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这一时期机体对外界逐渐适应,机体生长发育较乳儿为慢,各种生理机能日益成长,接触外界比较广泛,生活更加多样化,语言及体质发育迅速;有助于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若哺
古病名。指饮食入胃,先吐后下的病症。多因风邪内干肠胃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身背皆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因上焦伤风,开其腠理,上焦之气,慓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