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藕节,详该条。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鼻疳疮。详该条。
病名。见《疡科选粹》卷三。多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胃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初起面目浮肿或发红,痒如虫行。风甚者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湿甚者破流脂水,瘙痒难忍。治疗:风甚者宜凉血消风,服消风散(《医宗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呕吐论》。指脾胃虚弱,或邪滞脾胃所致的呕吐。如胃寒呕吐、胃热呕吐、痰饮呕吐、食积呕吐等。详各该条。
证名。指食入易消,自觉易饥的症状。多由中焦热盛所致。《灵枢·经脉》:“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常为中消主症之。参该条。本症多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患。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蒲黄饮,见该条。
出《小儿药证直诀》。即胃气虚热。详该条。
【介绍】:见李迅条。
见《医学入门》卷六。瘿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