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幽门,见该条。
见《群芳谱》。为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外感温热篇》)。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无比薯蓣丸,见该条。
经穴名,代号RN19。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二肋间隙。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
【介绍】:隋代医生。履贯不详。治疗疾病时,首先重视调理病人的饮食和睡眠休息,而后给予针灸和药物治疗。
见《本草从新》。为脐带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即人中白,详该条。
见《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为藏茄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有运气著作《天元秘演》10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