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药籢启秘》。为三仙丹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①状似结胸,心下痞硬,按之痛,时时下利,饮食如故,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紧细小。多因太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与阴寒互结所致。治宜温脏散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
《揣摩有得集》方。泽兰叶五钱,炒青皮、贝母、当归、栝蒌、炒地肤子各一钱半,白芷五分,山甲珠三分,蒲公英三钱,乳香、没药、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治乳痈,红肿疼痛,发烧发冷。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枸杞叶,详该条。
脾属土,肾主水。根据五行的资生制约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脾土制约水液,使其正常运化,不使泛滥成病。若脾土虚弱不能制约水湿,则可泛滥为患,出现水肿、痰饮等症。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指头晕目眩。多由血气亏损,风邪上乘所致。《圣济总录》卷十六:“风头眩之状,头与目俱运是也。五脏六腑之精华,皆见于目,上注于头。风邪鼓于上,脑转而目系急,使真气不能上达
灸疗著作。敦煌出土卷子。约撰于唐代,撰人未详。现存残卷,书名原阙,后据内容新拟。现存人体正背面图18幅,每图旁示穴位、主治证候及灸治壮数。其中有些穴名不见于现存针灸专书,如板眉、脚五舟、天门、聂俞等。
《疫喉浅论》卷下方。玄参、羚羊角、马勃、麦门冬、石膏、知母、生地黄、犀角、甘草、竹叶、粳米。水煎服。治疫喉毒壅阳明,咽喉腐烂,壮热痧艳,口渴面赤,舌绛少津,神烦自汗,脉洪。
即膈证。多因心情抑郁,寒热不调,食饮伤损等所致。《圣济总录》卷六十二:“人之胸膈,升降出入,无所滞碍,命曰平人。若寒温失节,忧恚不时,饮食乖宜,思虑不已,则阴阳拒隔,胸脘否塞,故名膈气。”一名鬲气。参
①人体部位名。亦称曲颊。《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上曲牙……。”详曲颊条。②经穴别名。《素问·气穴论》:“曲牙二穴。”王冰注“为颊车穴也。”后《针灸聚英》等作颊车别名,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