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即杧果,详该条。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即杧果,详该条。
伤食之一。一名酒伤。指饮酒过度致伤者。见《证治要诀·伤酒》。《诸病源候论》卷二:“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症见头晕头痛,胸膈痞塞,恶心呕吐,躁动或昏睡等
【介绍】:见崔嘉彦条。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蜂窠漏……若皮硬色黑,必内有重管。”即复杂性肛漏,漏口较多,形似蜂窠状者。
古病名。指痰水积聚胸膈而结实不消者。《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痰水积聚,在于胸府,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否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一名膈痰。参见膈痰、痰证条。
霍乱专著。撰人未详。刊于光绪九年(1883年)。书论霍乱吐泻、四时疫气均系温暑湿热所致,治法应以败毒驱邪为主,尤以保津液为要,故列观音救苦甘露饮,取其和平中正之义。又将理中汤、五苓散列为治霍乱吐泻之要
证名。指多言乱语、妄见妄闻的证候。见《素问·气交变大论》。一作俨妄。多由阳热亢盛,或因血气不足,痰浊蒙蔽,而神志失常所致。实热者,伴见大便不通,心腹胀满,宜凉膈散、大承气汤等方。若虚病痰病,可兼惊悸,
【介绍】:见吕留良条。
出《本草纲目》。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
指“目有眵泪,赤肿而昏”(佚名《眼科秘旨》)的证候。可见于风火眼,天行赤眼等。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浑身尽痛;虚则全身关节松弛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