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舌肿

舌肿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又名舌胀舌胀大。由七情郁结,心火暴甚,以致与痰浊瘀血滞于舌间所致。症见舌渐肿大满口,坚硬疼痛,影响呼吸、语言。《辨舌指南》:“舌赤肿大满口者,心胃之热也;舌赤肿满不得息者,心经热甚而血壅也。”若暴肿者,又名翣舌。首先以皂矾煅透为末,再撬开牙关,用三棱针刺去恶血,将皂矾末擦上;亦可擦黄连末、蒲黄末;或用牛黄白矾西瓜霜等分为末擦之。内服宜清心泻火,如黄连解毒汤牛黄承气汤等。

猜你喜欢

  • 红长胀出口外舌

    舌红、长大胀出口外。乃心火热毒之候,宜清心泻火,外用银针刺出恶血,再用冰片,牛黄末掺于舌上(见《伤寒舌鉴》)参见舌胀大、伸舌条。

  • 芷园臆草存案

    医案著作。明·卢复撰。共载医案十九则。卢氏强调审因求本的重要性,提出“不可泥其形症”。本书所载医案,用问答形式,阐述病因、病理,分析治疗方药,有利于读者理解因症立方之义。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中。

  • 叶天士女科医案

    书名。清·叶桂撰,陆士谔编。刊于1921年。全书分为调经门、胎产门、带崩门和血室门,每门又分类记述,集录了叶氏治妇科病的诊治经验,并附论脉二则。

  • 通幽化浊汤

    《医醇賸义》卷四方。枳壳、青皮、木通(酒炒)各一钱五分,车前子、赤茯苓各二钱,栝蒌仁、炒谷芽各三钱,厚朴、乌药各一钱,木香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治小腹膜胀,引腰而痛。

  • 产后子宫脱出

    即产后阴下脱。详该条及子宫脱垂条。

  • 皆治藤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鸡屎藤之别名。详该条。

  • 五痰

    五种痰证的总称。①指风痰、热痰、湿痰、酒痰、沫痰。又指风痰、热痰、湿痰、酒痰、食痰。上述两种五痰,均见《儒门事亲·治法杂论》。②指风痰、热痰、寒痰、气痰、味痰。元·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方书皆曰五痰

  • 千捶纸

    见《外科十三方考》。白砒1.5克,雄黄3克。为细末,取好皮纸一张,将药末撒纸上,摺为十数折,以木槌在纸上捶之,约千余下,使药吸入纸层,至转黄色时为度,外贴患处。治杨梅疮毒肿。

  • 次小指

    即手第四指。又称小指次指。

  • 经行音哑

    病证名。亦名经行声瘖,经来音哑。指每逢经行,声音嘶哑,甚至失音,经净后恢复正常的病证。多因肺肾阴虚,肝肾阴虚所致。若素体阴虚,经行之际,经水下泄,致肾水不能上承,肺失濡润,声门失畅,症见经引音哑、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