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之俗称。在耳孔之底,系传导声音之重要器官。参见耳及皮膜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土贝母之别名,详该条。
见类证活人书条。
三阴头痛之一。《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症因脉治·头痛论》:“心疼烦闷,头痛,痛连胲骨,少阴症也。”参见头痛,三阴头痛
出《名医别录》。为地榆之别名,详该条。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阳桃之别名,详该条。
消食导滞的简称。详消食化滞条。
病证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起于脾经,食煎炒油炽等物,及饮酒太过而行房事,以致毒气不能流行,聚结喉根,若不速治,毒闭即死。”即咽喉肿痛。详该条。
证名。见《医钞类编·肢体门》。即四支解堕。详该条。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指小儿壮热惊厥而啼,为热邪炽盛上窜于心,灼伤阴液而成。临床常兼有面黄颊赤,神志恍惚不宁。治宜清热安神。用钩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