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洞天奥旨》卷九。即阴包毒。见该条。
指尿道外口。
病名。《疡医准绳》卷二:“虎须疔生于唇下。”证治同人中疔。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霍乱痧,痛而不吐泻者,名干霍乱,毒入血分也,宜放痧。新食宜吐,久食宜消,食积下结宜攻。痛而吐泻者,毒入气分也,宜刮痧;有痧筋则放,宜调其阴阳之气。须知肠胃食积,
出《汉英韵府》。为破布叶之别名,详该条。
指针刺时持针操作的手。一般多用右手。
古病名。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指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致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参见中风、厥证
【介绍】:西汉时期医生。对本草学及古代医经有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