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腋痛

腋痛

证名。《症因脉治》卷一:“腋痛者,在两胁之上,奶旁外侧,痛连缺盆肺经症也。若在腋之下,原是胁痛,而非腋痛。”致病原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外感多因风寒燥热等邪侵肺所致;内伤多因郁怒伤肝积热熏肺或肾火上冲引起。因风寒者可见恶寒发热,喘急咳嗽,多痰,腋痛时牵引锁骨上窝部等症。治宜疏邪肃肺为主,如麻黄杏子汤加味泻白散等方。因燥热者可见腋痛,口渴面赤,吐痰干涸,小便短赤等症。治宜清燥泻火为主,如燥热伤气,用加味泻白散,燥热伤血,用青金泻白散;肝肺火盛者,用知石泻白散柴胡黄芩等药。内伤者,如郁怒伤肝,可见腋痛,烦躁多怒,胸膈痞塞等;若木火刑金或积热熏肺,则兼见咳嗽气逆等症。治宜疏肝清肺为主,可选用加味泻白散、严氏推气散加味清胃汤等方。肾火上冲,多因房劳过度,精伤肺损所致。常见腋胁隐隐作痛等症。宜用左归丸家秘天地煎黄芩泻白散等方。亦可因湿热所致。《张氏医通》卷五:“少阳湿热留薄,则腋下肿痛,小柴胡加抚芎枳壳;实人去参加草龙胆;体肥痰盛加白芥子;有痰饮搏聚而痛者,加味导痰汤加柴胡为向导。”参见外感腋痛内伤腋痛条。

猜你喜欢

  • 叶天士

    【介绍】:见叶桂条。

  • 干血痨

    病名。见《血证论》卷五。早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就有关于干血的记载,症状及治疗与本病一致。病因五劳所伤,虚火久蒸,干血内结,瘀滞不通,久则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津血不通外荣。症见经闭不行,

  • 蜞蜍著人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即蛭食。详该条。

  • 疝瘕

    病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又名瘕疝、蛊。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相合而致,其症小腹部热痛,溺窍流出白色粘液,宜用五苓散之类。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症为腹皮隆起,推之可移

  • 连舌

    即结舌。详该条。

  • 妊娠牙痛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多由胃火炽盛或阴虚胃热,火热循经上炎所致。若症见牙痛、口臭、其牙喜冷恶热。治宜清泻胃火,凉血止痛。方用清胃散。若牙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治以清胃滋阴止痛,方用玉女煎。

  • 女科秘要

    见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条。

  • 毛折

    症名。出《素问·玉机真脏论》。危重症状之一。指毛发枯槁,稀疏易折的病变。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

  • 光慈菇

    见《河南中药手册》。又名小慈姑、毛地梨、光菇、山蛋。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Miq.)Bak.的鳞茎。分布东北至长江流域各地。甘、辛,凉,有小毒。清热解毒,散结化瘀。①治咽喉肿痛

  • 偏结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即小儿偏。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