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人体脏腑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医学家,通过长期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和防病治病的实践,并吸取了阴阳五行的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说,对中医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脏六腑,虽有一定的解剖概念,但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参见脏象条。

猜你喜欢

  • 黄芪茎叶

    出《名医别录》。为豆科植物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或内蒙古黄芪A.mongholicus Bge.等的茎叶。升清滋液,通络消肿。治口渴,筋挛,痈肿,疽

  • 猪经大全

    书名。1卷。近代著作,撰人及撰年均未详。本书记述猪病51种,除病名外,附有猪病图及其药物治法。内容简要,为民间兽医防治猪病的专著。

  • 医家心法

    综合性医书。清·高鼓峰撰于1725年。作者据临证经验,阐述诊法、二十五法方论及内、妇、儿科等常见疾病诊治,共20余篇。作者于上述专题,颇有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入《医林指月》时,附入胡珏所写的评论百余条。

  • 风寒胁痛

    病证名。指因感受风寒而致的胁肋疼痛。见《东医宝鉴》卷三。《类证治裁·胁痛》:“风寒者,外感之邪,留著胁下,小柴胡汤加桔梗、枳壳。”参见外感胁痛、感冒胁痛条。

  • 陈并

    【介绍】:宋代人。著《医鉴后传》1卷。

  • 太素脉考

    见太素脉秘诀条。

  • 重阳必阴

    阳气重叠过甚,必然向对立的阴气方面转化。参重阴必阳条。

  • 耳门痈

    病名。为痈之发于耳门者。多由肝经火毒上灼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治宜清肝解毒。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

  • 关蛰

    太阴经阴络之称。《素问·皮部论》:“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张景岳注:“关者,固于外;蛰者,伏于中。阴主藏而太阴卫之,故曰关蛰。”

  • 阳盛阴伤

    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阳热过盛的病证,往往耗伤阴津。如气分热盛,治宜甘寒生津;胃肠热结,治宜急下存阴;营血热盛,治宜清营养阴,或兼凉血解毒。对于阳热过盛的一切病证,谨防阴津的耗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