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即寿脾煎,见该条。
病证名。指因胃虚或命门火衰所致的呕吐。《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胃虚作呕者,其证不一,当知所辨。若胃脘不胀者,非实邪也;胸膈不痛者,非气逆也;内无热燥者,非火证也;外无寒热者,非表邪也。无食无火而忽为
又名髀骨。俗称大腿骨。即股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大楗骨,一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槌,接于骨。”
①指大便溏泄之属于虚证者。多因脾胃虚弱,肾阳衰微所致。症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嗳气,大便稀薄而无酸臭味,舌淡嫩苔白,脉虚等。治宜补中温肾。②指脉虚而又下泄,为阴血损耗之候。《素问·玉版论要篇》:“
【生卒】:1277~1347【介绍】:元代著名医学家,我国古代骨伤科代表人物之一。字达斋。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曾任南丰医学教授。世代以医为业。对内、妇、儿、眼、正骨、口齿咽喉等科均有所研究,尤擅长骨
见清·寄湘渔父《达生保赤编》。即沥浆生。详该条。
书名。8卷。清·沈明宗撰于1693年。沈氏于《伤寒论》注家中,比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谈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该于风伤卫”(见自序)。并批评
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古人认为乳母热甚哺儿,令儿致病。因热伤肺胃,儿饮其乳,肺胃之气上逆,则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
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腹胀,后闭,食为寒呕,名太阴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参见六经厥、厥证条。
唐代太医署中一种职称。署中共设24名药童,其职责为协助主药整理药品,官阶从八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