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毒

胎毒

婴儿在胎妊期间受自母体毒火,因而出生后发生疮疹诸病的病因。胎毒的由来,指其父母恣食肥甘,或多郁怒,或纵淫欲,或患恶疾(如梅毒),其毒火蕴藏于精血之中。明·万全片玉心书》:“男女交媾,精血凝结,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幼幼集成》:“凡胎毒之发,如虫疥流丹,湿疮痈疖结核重舌木舌鹅口口疮,与夫胎热胎寒、胎搐、胎黄是也。”②指遗毒。见《外科启玄》。即先天性梅毒。

猜你喜欢

  • 石蛾

    病名。为乳蛾之一种。小儿多患之,小儿形气未充,脏腑柔弱,易为外邪所感,邪毒虽不盛,然常留滞咽喉,凝聚不散,肿而为蛾。《喉科秘旨》卷上:“此症因胎生本原不足所致。”症见喉核一侧或两侧肿大,触之石硬,微疼

  • 疙瘩药

    见《贵州草药》。为东风菜之别名,详该条。

  • 易筋经

    书名。2卷。原书中载本书为唐代印度僧人达摩原作,经僧人般刺密谛译义成汉文。书中记述了有关医疗体育、锻炼身体的方法,并附图解,还有一些佛教色彩的论述。现存多种近代刊本。

  • 牛茧蚕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即土栗。详该条。

  • 仰靠位

    针灸体位名。详坐位条。

  • 积嗽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食积咳嗽。详该条。

  • 肺志忧

    忧为肺之志。忧虑的情绪与肺有关,所以过度的忧虑可能损伤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志为忧。”

  • 发哽

    病名。因食物中混有毛发,误食而哽于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宜急取出之。参见哽喉条。

  • 腐肠

    出《神农本草经》。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

  • 白涩症

    眼科病证。出《审视瑶函》。俗名白眼。多由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亦可因湿热蕴结,火伏气分而发。本症眼无明显外证,“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审视瑶函》)。治法:养阴清热,可选服养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