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前焦渴

猜你喜欢

  • 陷经

    指经血下陷、漏血不止的病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参见崩漏条。

  • 热晕

    病证名。指眩晕由火热炎上所致者。《东医宝鉴·外形篇》:“热晕,火热上攻,烦渴引饮,或暑月热盛,宜大黄散、荆黄汤。”参见火冲眩晕条。

  • 托腮痈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多由胃火邪热壅盛,或过食醇酒厚味,热毒内蕴所致。症见腮下红肿,形如托腮之状,疼痛,饮食吞咽有碍,身发寒热。治宜解毒泻火、清热消肿。方可选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参见兜腮痈条

  • 鹅口疳

    出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即鹅口疮。见该条。

  • 指骨

    骨名。解剖学同名骨。《伤科汇纂》:“两手十指骨,又名竹节骨,共二十八节。”

  • 蛊痢

    病名。《圣济总录》卷七十七:“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蛊毒下痢,

  • 误搐

    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伤寒其邪抑遏而致壮热搐搦的证候,详搐条。

  • 肢节烦疼

    即支节烦疼。见《伤寒来苏集·柴胡汤证》。详支节烦疼条。

  • 沈贯云

    【介绍】:见沈彤条。

  • 李氏经验广集良方

    见仙拈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