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失和降
即胃气不降。详该条。
即胃气不降。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循经考穴编》。即神道,见该条。
《邵氏医书三种》之一。清·邵登瀛撰。刊于1815年。作者鉴于冬温、春温、温疫、湿温于盛行时常夹杂温毒病证,遂参酌吴又可、喻嘉言二家之说,旁集有关医著编成。邵氏于温毒、疫病证治阐述尤详。书后附列治疗方剂
中药炮制法之一,亦称焙。用微火加热,使药物干燥的方法。如菊花、金银花等放在烘房或烘柜内,使药物干燥而不焦黑。空气潮湿时,可用此法防潮。
即防己黄芪汤,见该条。
见圣济经条。
唐代太医署中一种职称。署中共设24名药童,其职责为协助主药整理药品,官阶从八品下。
①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病人表现头晕、面红升火、眼花耳鸣、腰部痠痛、咽干、夜卧不安,或有盗汗、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弦细,用杞菊地黄丸。②是滋肾阴以润养肝阴的方法,即滋水涵木法。见滋水涵木条。
见《本草蒙筌》。即母丁香,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华山参之别名,详该条。
出《名医别录》。为石韦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