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蠹疽之多发、大小不一者。证治见蠹疽条。
见海上方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多由肝、肾、胃三经湿火结聚而成。生耳孔内,或形如鼠乳,红肿微痛,不作脓,外无壅肿,但耳窍不通。治宜泻火除湿。可选用栀子清肝汤加减。或硇砂散水调成糊状,用棉签蘸药点痔上。本
见明·汪颖《食物本草》。为米皮糠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九里香之别名,详该条。
龙火,指肾火,命门之火;燔,焚烧之意。即肾火偏亢,详该条。
古病名。指发于春季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若春时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病曰青筋牵。”其症“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
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下,取之上。”指病证的表现、部位偏于下,从临床主证所在部位以上的脏腑或体表,用药物或针灸进行治疗。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即高风雀目内障。详该条。
出《备急千金要方》。为黑脂麻之别名,详该条。